奉献和感恩并行
5月21日,在离退休办公室葛彩云老师的带领下对机电学院的退休教师洪惠民教授作了一次专访。洪老师是山大(威海)控制工程系的创始人,第一届教务处长,也是本校数学系建系筹备组的主要负责人。他是山东大学总校最早派出建设威海分校具高级职称的人员之一。在校内家属二区我们见到了已经86岁的洪教授。老人家精神矍铄、头脑清晰,举手投足之间依稀可见当年在讲台上执鞭从教的气势。洪老师身体好是因为年青的时候酷爱运动,1954年曾代表复旦大学获得上海市自由体操冠军,1962年又代表山大获得山东省三米板的跳水冠军。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围在小桌旁,听着老人把那些已经被岁月掩埋的往事娓娓道来。
(以下内容由洪老师提供,稍作整理而成)
我是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学科专业是“控制论”。山大(威海)控制工程系的前身属山东大学数控论专业,所以在我叙述建立校区控制系的过程之前,必须先介绍一下山东大学数学系的情况。
一、山大数学系哺育我成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1952年做了一次全国性的大学院系的大调整。山东大学定性为文、理科兼容的综合性大学。校址选在青岛鱼山路5号,那里原先是美国驻军的兵营。当时山大数学系的办学条件很差,高年级的学生只能送到复旦大学去培养。从1952年开始到2021年的六十九年的时间里,中国曾经历过摸索、彷徨、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年代。但是山大数学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数学专业从弱到强,许多二级学科从无到有,并且中间还派生出计算机科学系和管理系。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根据近几年全国学术权威机构的评估,山大数学专业已经达到A+等级,山大数学专业的总体水平在国内已名列前茅。要讲述山大数学系的故事,我深情地缅怀我们系里的三位前辈高人,第一位是前总支书记徐圭鑫同志,他本人是党务工作者,不是数学业务干部,但是他对数学各个分支前沿的发展趋势却了如指掌,他知道数学系设置什么专业比较合适,需要什么样的人材,以及如何能发挥系里每一位老师的特长。他能包容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陷。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总能想出办法来保护每一位应该保护的专业人员。老徐书记出色的工作使山大数学系持续的发展成为可能;第二位长者是张学铭教授,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学术带头人,他深切地感觉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自动化时代,因为增强人类的劳动效率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1958年他聘请苏联专家巴索夫来山大数学系讲学,并提出成立控制论专业,学习苏联庞脱里雅金学派的最优控制理论。山东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控制论专业和实验室的数学系之一。须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计算机尚未普及,更不用说网络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那个时代,能够预见到这一步,已经是相当不简单了。在八、九十年代,山大控制专业在学术界已经十分活跃,在每届国际自动化会议(IFAC)上,山大控制论专业宣读的论文至少在三篇以上。在这些年代里,同时还向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建设人才。表现出色有原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郭雷院士和月宫三号总指挥李明华,他们都是山大控制专业的毕业生,还有在职的彭实戈院士也是当年由张学铭先生直接引入到山大控制专业的;第三位高人是潘承洞院士,著名的数学家,担任过数学系主任和山东大学校长。他治学严谨、聪慧过人,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也培养了许多出色的学生,其中就有举世闻名的密码专家王小云院士。在潘校长的领导下,对山大学风的转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数学专业的业绩更是突飞猛进,山大数学专业能够夺得A+等级,老潘您功不可没!这三位数学系的功臣如今都已驾鹤西去。
今年是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我们缅怀先贤就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做得更好。在山大数学系的学术环境中成长,使我有了强烈的教书育人责任心。四十年教书生涯,养成了习惯,没有迟到过一次,四支粉笔,六面黑板,两个小时,从不拖堂。
二、 山大控制工程系的创建过程
1976年10月粉粹“四人帮”标志着文革十年动乱彻底终结。党中央拨乱反正,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国家的经济建设。78年恢复高考以后,全国大、中、小学的教育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同年,国家决定通过考试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向发达国家派遣公费留学生。山东大学第一批从各系录取的访问学者共49名(好像都是理科生,控制专业有两人),我们山大(威海)的云昌钦教授和我就是属于这第一批派出的学者,我们喜称为“黄浦一期”,以后山大又以各种名义送了若干批学者出国深造。当时我们的国家真的是一穷二白,经济十分落后,吃饭要用粮票,穿衣要用布票,其它如油票、肉票、香烟票、火柴票……等等,总而言之,当时国内物资极为匮乏。初到国外看到境外的花花世界使我眼花缭乱。什么吸尘器、电冰箱,洗碗机,洗衣机见都没有见过。想着国家在这样困难的条件送我们出国留学,说心里话,我是怀着万分感恩的心情登上从香港飞往悉尼的航班的,那一天是1979年10月5日。我的目的地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系,我选的是自动控制专业,因为我在山大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论理论基础,所以很快就能融入导师B. D.O.Anderson教授领导团队的研究工作,专攻的课题是“自适应控制”。我决心好好学习,回来报效祖国。我和导师的关系相处得相当不错(他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去中科院、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讲学,我是他的随身翻译)。当时我们出国学习的期限定为两年,因为我的课题没有完成,又向学校申请延长了半年,到82年5月才回到山大。我惊奇地发现,两年前学校派出的49位同事竟然全数回归,我想他们一定也是怀揣报效祖国的心情放弃滞留国外的机会的。数批陆续从海外归来的学者对山东大学后继新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回到山大数学系控制论专业以后,与周洪兴教授和黄光远教授开始最优控制应用的研究,并着手建立自动控制实验室。同时,和中科院系统所的张永光研究员合作翻译了自适应控制的专著《自适应滤波、预测与控制》(科学出版社)。这本书的作者是澳大利亚纽卡斯大学控制论专家G.C.Goodwin教授,也是最早出版的有关自适应系统方面的专著。“自适应”的直观解释就是控制系统本身具有适应新环境变化的能力,用现在的述语有点接近人工智能的意思。当时正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计算机运算速度和存储量的限制,著作内的许多结果在实现操作过程中具有不可克服的困难,但是它的理论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中译本出版后,受到同行们广泛的重视。1985年我见到潘承洞校长,偶尔谈起了办威海分校的事,他说刘玉柱在威海办分校困难很大,问我愿不愿意去帮忙。此时我正好有办一个理工结合控制工程专业的想法,也没多想就痛快地答应了。隔了两天刘玉柱就告诉我,所有的调动手续均已办妥,威海的宿舍也安排好了,要我马上动身去威海!我一听就愣住了,有这么快调动工作的么?我这里的总得交接好吧,家里人还不愿意呢!拖拖拉拉到了86年初我才到威海,那年我51岁。办学初期条件差点这是可以想象的。但对我来说,根本谈不上受什么罪,吃什么苦。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国家求进步,人民求幸福。什么事都在摸索着干,人人都在吃苦。相反,当地政府和学校各级领导对我却是特别照顾。在办学、生活各方面尽量满足我的要求。我第一个要求就是需要有一个好的搭档,那就是王寄鲁书记。他是我的学生,后来留在数学系办公室工作。王书记工作能力强,性格随和,人脉极广。87年我们确定了控制工程系理工结合的办学方针;实验面向工业控制,理论研究侧重于自适应控制(即后期的人工智能)。整个87年里,我们招兵买马,课程设置,教学所需的硬件软件统统在这个时期内搞定。那个时候什么都缺,缺钱、缺物、特别是缺人。我是控制系的主任,还要兼任教务处长。控制系建系初期,虽有济南总校的支持,我们的力量仍然不足。88级、89级只能招大专生,但我们的年青老师都很努力,有很高教学质量,特别我们系的学生是全校课程量最重,学习最努力的学生。他们为控制系树立了优良的学习风气。至今我还抱着深深的歉意感谢这两届优秀的学生。从90年开始,控制系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基本步入正规,开始招收本科生。此后,在我的继任郑恒秋教授和赖晓平教授出色的带领下更是把控制专业搞得风生水起,随着时代的步伐向前迈进。
三、筹建数学系的初期工作
关于筹建数学系的事,我不想多写。因为我只是在建系的初期起了一个推荐人的作用。是我退休以后做的事。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在刘玉柱校长还在本校任职的时候,因为各系(除经济系外)的数学课均由控制系负担,我的压力太大,90年我曾向刘玉柱校长提出成立数学公共教研室的建议。但当时形势(六四事件之后)根本无法增加教师编制,学校连发工资都有困难。不久刘校长调到山工大任党委书记,我也在1996年办理了退休手续,此事就搁置下来了。退休后,我没有了行政工作的负担,就专心为控制系学生讲授高等数学课程和考研辅导。大约在2000年前后,那时李建军书记主事,他向我提起学校决定建立数学系,请我暂时负责筹建事务。事实上,那时学校已经初具规模,一个现代综合性大学已有雏形,没有数学系是很不像话的。所以建立数学系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我就答应了。当时主要的问题是缺人,特别是缺有水平、有经验的老教师。学校领导到处物色人才。我还是请王寄鲁书记帮忙,他的人脉广,办法多。他当时身兼控制和数学两系的书记,因为我没有职务,这样办事就比较方便。我们利用总校数学系原有的人脉,请了程兆林、朱本仁、刁在筠、许闻天、张天赐五位退休的老教授到我们数学系来讲授基础课程,同时帮助年青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老教授都是总校数学系里的佼佼者,讲课的质量无与伦比!这几位老先生对我校数学系后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老教授虽然可以临时解决问题,却不能担任领导职务。真正使我们数学系走上正常发展道路的是刘桂真、靳明忠、陈绍著和董莹等几位教授的入职才最后搞定。
四、寄语未来,共贺华章
从教执鞭四十载,
许身烛炬本无悔。
鬓发似雪神犹在,
喜看山大育英才。
我22岁进入山大,51岁调入山大(威海),现在86岁。今年10月15日是山东大学建校120周,我已是六十四年的山大人了。我对山大的深厚情感只有和我同龄的山大人才能体会得到。我的生命属于山大,敬仰培育我的师尊,也热爱我曾授业的学生。有的学生在毕业离校的时候与我相拥而泣的场景使我终生难忘。我们学校向学生传授的只是接受知识基本的能力,学生毕业以后奔向四面八方,许许多多的实用知识需要重新学习,所以基础知识的功底必须牢靠,学校应该安排有经验、知识面广的老师讲授低年级的基础课程。
山东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天下储人材,为国家图富强”,为此确定“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学无止境意在为学,学海无涯必须用毕生的精力去探索;气有浩然意在为人,要求学生在追求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追求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完美境界。让我们以山大的校训共勉,把我们山东大学办好办强。
洪惠民老师与文化传播学院采访学生合影